close
我的天文照片拍攝裝備
很多人見到我拍攝的天文照片後,常問我使用何種器材來拍攝,我想也該寫一篇文章來好好介紹我的愛機,雖然跟許許多天文同好裝備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我想也該寫一篇文章來好好介紹我的愛機,趁著上山早一點太陽還沒下山,我大略拍下了各個裝備的獨照與合照,希望這些微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於天文拍攝能有初步的了解,對於各個裝備的獨立運作能力與功能也可稍稍明瞭,下圖拍攝於合歡山鳶峰,後方是積雪的奇萊山。

由左至右依序是主望遠鏡,尋星鏡,導星鏡,這幾乎是拍攝天文的基本裝備,我的主體望遠鏡日本高橋的FS-78螢石鏡,對焦座上的相機是CANON 20D(改),中間是7X50的尋星鏡,右邊是6公分的導星鏡,後端接上美國SBIG ST-4自動導星冷卻型CCD,整體架上重量包括雲臺版是8公斤左右,這台日本 VIXEN GPD2赤道儀的載重是10KG左右,稍微超重當然也沒問題,但精度就會下降。

改過的CANON 20D,為什麼要改呢?主要就是拿掉原廠CCD前方的濾鏡(Removal of IR Cut Filter for Astrophotography),讓天空中所有的光線全部進來,類似改裝過程可參考 300D改裝與測試國內天文同好蔡元生的網站。可程式的快門線是必備的,相機外接電源當然也是需要的,原廠的電池在高山的極低溫度下約只能持續使用1小時左右,當然不敷使用。


這個小小的光學系統是赤道儀的靈魂, 它叫極軸望遠鏡,作用是把赤道儀校正在天球赤道上,北極星是我們在北半球的校準星,南半球沒有類似北極星的極點校正,但是有另外的校正方法,機體上的刻度各有各的作用,白色刻度表示的是月份,黑色刻度環是時間,E~W是時區設定,鏡片前的旋轉裝置是視差調整,使用時需大致對準北極後,把黑色環的時間對準白色環的日期,在極軸望遠鏡的視野中把北極星放入指定的刻度位置便可以把赤道儀設定在極軸上了,極軸望遠鏡內有紅光能讓你同時見到星點與黑色的刻度,非常方便在黑漆漆的夜晚使用(最後這一段好像是廢話)。

極軸望遠鏡的正視圖。

最右方的望遠鏡叫做導星鏡,後面接的是冷卻型CCD,因為CCD有熱雜訊的特性,長曝光後會累積熱雜訊在影像上,但這種冷卻型CCD有機身冷卻的功能,將雜訊降至最低,保持輸出影像畫面的乾淨,然後利用下方的機身運算,適時發送訊號到赤道儀,把星星固定在幾個像素之內,拍出來的照片就能呈現點狀的星點而不會脫線了。

SBIG AUTOGUIDE CCD SYSTEM
這是美國SBIG公司期下的入門款自動導星冷卻CCD系統,雖然已經停產多年,但它卻是一款值得信賴與成熟度非常高的產品,以前我在拍攝天文照片時,需要分分秒秒監視星星的移動量並加以修正,現在我可以80%依賴這台機器,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閒聊喝咖啡了。

VIXEN SKY SENSOR 2000-PC
簡稱SS2000這是一組裝置在赤道儀上的馬達與控制器,透過這組裝置,我可以輕易的在夜空裡尋找我想要的各種星體,甚至包括突然闖入的彗星等等,當然前提是需要輸入一些彗星的數據(這些數據在網路上的相關網站都可下載),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在赤道儀做好極軸校正後,尋到一顆西邊的亮星,導入視野中心確定後完成校正,如要更精密導入只需再尋找距離第1顆基準星稍遠最好在東方的第2顆基準星繼續較正確定,稍後只需再MENU上尋找需要的星體,確定後按GOTO它就能準確的把你要觀賞或是拍攝的目標導入到視野中心了,科技帶來方便,但是我卻開始懷念起之前看著星圖一顆一顆的找星星的樂趣了。

以上大約是我上山拍星星的所有裝備,所有裝備都使用一顆12V50AH的汽車電瓶,狀況好的話約能撐個2天,若再加上NOTE BOOK就大約只能撐一晚,所以現在很多天文同好上山都帶了2個以上的電瓶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