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天文攝影教學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Astro Photography 英文字意是"天文攝影",Landscape Photography 英文字意是"風景攝影",同樣是攝影當然為了區分就會有不同的名詞,英文都如此了,那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與字詞當然也得好好把這樣的名詞區分出來吧。

----------------------------------------------------------------------------------------------

近來有很多人都會告訴我,他的的朋友也都上合歡山拍天文,你有沒有遇過,因為國內拍天文的人口很少,剛開始總會很高興的覺得總算有越來越多人喜歡天文攝影了。

但是一進對方網路相簿一看,就都是一些星空銀河搭配地景的片罷了。以前這種照片都需要上赤道儀才能拍攝,但是科技的進步讓這樣的照片只要把機身ISO調高,光圈放大,就可以在短時間拍攝出星空帶地景的照片。

近年很多人都會把這樣的照片稱為天文攝影,但是充其量這樣的照片只能稱為夜景攝影,星空攝影或是星野攝影,與真正的天文攝影比較起來可說是相去甚遠,光是基本的設備與天文常識都無法讓這樣的作品稱為天文攝影。

隨著這類的照片越來越容易拍攝,然後越來越多的名詞與頭銜出現了,拍過銀河就稱為天文攝影師,或是天文攝影專家之類的,還有頭銜叫做國內知名天文攝影師 ? 就因為拍了幾張銀河照片!!。問他們銀河裡有哪些星座,有那些亮星也不知道,夏天到了就說銀河出現了,銀河季開始了等等。就像很多人拍了一個地點,就會冠上例如台北水沙連,台北五城,為什麼不用當地的地名來稱呼就好了。拍了月亮叫超級月亮,拍了太陽怎麼沒人叫終級太陽。很多人拍了家人,拍了自家寵物難道就是人像攝影專家,寵物攝影達人了嗎 ?所以~如果天文攝影這名詞如果就這樣被大家用爛了,那以後真正傳統的"天文攝影"不知該如何稱呼?

順便提一下銀河是天天都有的,只是夏天入夜後我們看的是銀河系中心最亮的部分,銀河比較明顯罷了,網路上大家喜愛拍的銀河照片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夏季銀河。

我很反對這些名不符實的名稱,這樣的星空攝影早就有其名詞,日本稱為星野攝影,我們早年稱為固定攝影,因為不是架在赤道儀上,相機並不會抵銷地球自轉。現在有些廠商推出特殊的相機配件,能讓較長一點的曝光星點也不會脫線,但這都侷限於廣角鏡頭,焦距稍微長一點還是需要赤道儀。 拍銀河,拍星星,拍星空,拍高山夜景,拍宇宙拍地球都好,這麼多名稱可以用,幹嘛要冠上"天文攝影"這名稱,還天文攝影專家、天文攝影師 ? 天文攝影達人? 我突然懷念起以前手動導星,望著GA-4裡的十字點,一盯就是一個小時的冷冽寂寞時光。(最後這一句沒幾個人看得懂吧!)

↘ 圖中這些器材是天文攝影的裝備,其中基本的裝備當然是赤道儀與望遠鏡,當然還有其他許多東西,有興趣的人請搜尋我的部落格其他天文教學文章。

DSC_5075.jpg

↘ 有些人為了追求更好更美的影像效果,會砸下更多的錢購買拍攝天文照片專用的"冷卻CCD攝影機",這東西很貴卻只能拍天文。   對  !!!   你沒看錯是"天文專用冷卻CCD攝影機"。

DSC_5092.jpg  

↘ 拍過山上夜景星空的人都會稱呼這叫星軌攝影,搞不懂為何現在拍了銀河就稱為天文攝影了,很多星軌照片裡也拍到銀河了啊 !

Startrails-6s.jpg  

↘ 即使是照片裡包含了星空,包含了月亮,我還是覺得這稱不上天文攝影,因為很久以前這樣的照片就稱為"星野攝影"或是"高山夜景攝影"。

DSC_4621.jpg  

↘ 這照片裡有銀河,有月亮,甚至還有一顆飛逝的流星,我還是稱為"星野攝影"或是"高山夜景攝影"。硬要說不一樣,那就叫"拍銀河"吧 !  說到流星,很多人會把自己的作品後製加上一條白線,就說是流星。幫幫忙 ! 流星有一定的燃燒軌跡,不是畫一條白線就好了,真是畫蛇添足。

DSC_4625-1 .jpg    

↘ 這是用135mm鏡頭拍的"天文攝影",雖然稱為短焦拍攝,但還是要架在赤道儀上才能拍得出來的"天文攝影"。

   夏季星座天蠍座著名的心宿二附近,不要問我天蠍座在哪裡 ? 要不你們這些自稱為天文攝影師拍張來看看。

IMG_3399-1.jpg  

↘ 這是秋季著名的仙女座星雲,其實是一個星系。這一樣還是"天文攝影",用上了焦距530mm的中焦段望遠鏡拍攝。

M31-s.jpg  

↘ 冬季美麗的卯宿星團,在哪裡?好吧!告訴你們這在金牛座,也是"天文攝影",用上了焦距630mm的中焦段望遠鏡拍攝。

m45.jpg  

↘ 最後再來一張冬季的星座,誰來告訴我這是什麼星座? 

   什麼 ? 給點線索......都說是冬季星座了,好吧 ! 再透露一點,這不是黃道12星座,全天一共有88個星座,扣掉12個那還剩下76星座個可以猜。

   如果答對了!!! 好吧 ,我承認你對天文~~~~~有興趣。如果~~~真的有興趣,買台赤道儀跟我去山上"天文攝影"吧 !

Auriga-s.jpg  

all by hiroshi chang 張君宏 @ taiwan

 

文章標籤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夜晚的景色是最令人著迷的,透過相機捕捉下的相片又更是令人神往,手上的相機如何表現出自然又美麗的夜景星空。

其實夜景在風景攝影裡是最沒有變數的,但是要拍出最令人印象深刻有個人特色的照片也是最難的。

你絕對聽得懂的課程,在夏季銀河來臨的季節,學習一手拍攝夜景星空銀河的好功夫。

銀河星野攝影.jpg

課程細節

8月4(星期5)

18:30~19:00 星野攝影的必備工具 除了相機腳架還需要什麼
19:00~19:30 如何設定星野攝影 不同場景的設定數據
19:30~20:00 加入焦點讓影像突出 你可以再要拍攝的場景裡加入人或物,讓影像突出,不落俗套。
20:00~20:30 如何讓拍出的銀河細膩,豐富 拍出星空銀河該有的美麗。
20:00~20:30 必須知道的事項  

 

加入你想要的人或物,絕對是你獨一無二的作品

DSC_9837.jpg

如何佈局成為耀眼的作品

DSC_1928.jpg

突然見到的現象如何加入畫面

flash.jpg

計畫並計算好是拍攝美麗作品的基本。

DSC_5910.jpg

2.5小時完整詮譯拍攝數據與要點,上完就上手,輕鬆拍銀河 。

20160326_152054_HDR.jpg

即日起開放報名。
費用NT:1000.-/人
上課地點: 晴光 攝影器材 專賣
台中市中區台灣大道一段348號 2f
報名表單 :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想拍攝彗星,但礙於沒有專業的赤道一與望遠鏡,所以大都只能欣賞別人的照片,但你也許不知道,如果有很亮的彗星出現時,你只要有一台單眼相機與腳架,也能拍出美美的彗星照片。

下圖為C/2007 N3,台灣本土發現的第一顆彗星,鹿林彗星(Comet Lulin)

2009-N3  

 今年來了2顆大彗星,3月份最接近地球的C/2011 L4 PANSTARRS,亮度夠,也夠近,本想可以好好拍一張搭地景的彗星照,可惜離太陽太近,整個亮度被太陽搶光了,那幾天天氣也不太好,彗星在日落後出現,只能拍到一點點的影像在地平線飄渺的雲縫中,殘念

但是別灰心,就在這個月,另一顆大彗星C/2012 S1(ISON)將會在11月底到~次年1月中最接近地球,其亮度國際小行星中心預估為-14等,將比滿月還亮,(滿月約為-12)看到這是不是很振奮,不過以往的經歷來說,別太興奮,還是等接近了實際見到再說。 

彗星可不像流星雨,預測期出過了就沒了,以最接近地球與最大亮度來說通常都會持續個數天,亮度更久,大約在1星期左右,有的彗星甚至可以持續在夜空照亮數個月之久,所以想拍的人不需要急,有很多的時間可以拍攝。

 

l  了解彗星

彗星發現的時間編號

 根據彗星發現的時間,在臨時編號上會加上年份與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代表月份,再以每個月上下旬作為分界。

例如一月上旬發現的彗星為A,下旬則為B,並依序排列至Y(十二月下旬),其中為了避免與數字的1搞混而不使用英文字母的I,在字母之後的數字,則表示在該半個月內發現的第幾顆彗星。

例如C/2007 N3就是在2007年七月上旬發現的第三顆彗星。

 彗星的主要結構

彗星的主要結構有彗核、彗髮與彗尾

當彗星運行到太陽附近,受太陽的照射,冷凝物質與固體裡的氣體被蒸發出來,形成反射太陽光的氣團,叫做彗髮。 

當彗星非常靠近太陽時,彗髮物質受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的吹襲,部份彗髮物質向背離太陽的方向流動,成為長髮狀的彗尾,彗尾通常遠離太陽,稱為離子尾

彗尾的長度可達數百萬公里,甚至長達上億公里,橫跨了整個夜空,難怪古代要稱彗星為掃把星,不祥的象徵。

 -------------------------------------------------------------------------------

了解完彗星,接下來我們就要看看拍攝彗星須注意與準備的事項。

首先當然你要有一台單眼相機,一顆望遠的鏡頭(70mm以上,變焦的較好,可以方便構圖),一條快門線與一支穩固的腳架。

 ---------------------------------------------------------------------------------

一般彗星拍攝相機的設定

 拍攝彗星最重要的就是ISO與鏡頭光圈,因為每顆彗星的亮度都不同,一般我會把ISO設為800,光圈最大退一格,先拍個5秒,確認後再調整設定。

 彗星在哪裡

 如果你沒有簡單的天文常識,其實要在茫茫星海中找到彗星是很困難的,很多媒體或是網站只會告訴你在哪個大致方向,但除非這顆彗星夠亮夠大,能夠目視見到,否則並不容易見到。

 -----------------------------------------------------------------------------------

TIP

如果我們無法正確地確認彗星的精確位置,先換個廣角的鏡頭,對著彗星大致的方位,利用高ISO大光圈短時間(長時間照片會過曝,大約控制在10秒內即可,沒見到彗星影像再加長曝光時間)先試拍一張,在相機視窗確認位置後再拍。

 先拍一張廣角的照片,確認彗星的位置後,再換上望遠鏡頭拍攝。

   圖為2010年的103P彗星,彗星在中央上方1/4處。

IMG_4804  

 換上望遠鏡頭拍攝後得到的影像。

   圖為2010年的103P彗星

2010-103P  

 圖為2007年的17P彗星,原本只是一顆10己等的小彗星,在突然撞擊小行星爆發後,就爆亮在整個夜空,持續了半年之久,類似這樣大又亮的彗星,並不需要專業的赤道儀或望遠鏡來完成拍攝。530mm望遠拍攝。

2007-17P  

 

如何拍攝2013C/2012 S1(ISON)彗星

依據目前IAU MPC的預測數據,這彗星會在11/29日接近太陽,也就是近日點,到時亮度會達到-11.9等,大約會跟滿月時一般亮,那代表著目視就能見到,但是這個時間彗星在太陽旁邊,能目視見到的機會很渺茫,所以我們應該選在近日點前後來拍攝,個人覺得是在11/20~11/23附近,這時的彗星約在早晨5:30左有出現在東方天空,角度約10度,並沒有多少時間可拍,尤其這時間點天空已亮,並不太好拍攝,可以高ISO短時間拍攝多張的方式拍攝。

拍攝建議值 : ISO1600 光圈3.5附近 5秒鐘一張。

尋找一處可以見到開闊東方的地點,不需要高山,因為彗星夠亮。

圖為20133月初拍攝的泛星彗星C/2011 L4 (PANSTARRS),這時太陽才剛西下,天空還很亮,但是亮度夠,所以拍攝時間僅為1秒,ISO640

2013-L4  

 C/2012 S1(ISON)彗星11/20 AM05:30的示意圖(取自Cartes du Ciel星圖軟體

此時彗星位於處女座一等星角宿一附近。仰角約10度。

2013.11.20  

如果過了近日點之後還想拍攝C/2012 S1(ISON)彗星,建議須備有赤道儀,因為彗星亮度急遽下降,需要長時間曝光來拍攝,這時候就需要赤道儀來追蹤。

建議你買台赤道儀來追蹤吧(近年有小型又便宜的輕量赤道儀是不錯的選擇)。

 

  All by hiroshi chang@taiwan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標題很奇怪吧!(吸星大法)這可是真的名副其實的吸星大法,其實就是在天文影像中把星點與主題分離,讓你可以單獨去調整或強化主體的星雲或是星團等等,其實這方法是一個天文大帥(他說要這樣叫他,不是我打錯),再好幾年前公佈的,他幾乎可說是數位天文影像處理的先鋒,但是他當時處理的是底片轉檔過來的數位影像,卻在世界上的天文界造成了轟動,改天也來好好寫篇文章介紹紹他,以下處理方式絕大部分與他的原稿理念不出其右,真要好好感謝這位台灣之光,王為豪先生....
好了,宇宙無敵超級無聊又煩燥的天文影像處理又來了,寫這種文章吃力不討好,在沒見到成果前,我想誰都提不起興趣,但這是必經之路,我覺得用ps處理天文比市面上一些販售或是無料的自動處理軟體要好太多了,好吧!廢話不多說,看下去吧..........
先開啟疊好圖後的影像,可以見到灰灰濛濛的沒有一點層次與立體感,星雲中的暗部也沒有顯現出來.

圖中的色階不準或是呈現奇怪的不自然感都可以用自動色皆來做初步的修正,修正色階後順便翻轉影像.

初步調整好之後,在[影像]~[複製]功能複製一張相同的影像出來,

把複製好的影像開啟在[濾鏡]~[其他]~[顏色快調]功能中,調整功能的強度到可以顯示主體邊緣為止,不可太多也不可不夠,秘訣在多做,多處理,本例中我選擇強度在6.8左右..

接下來繼續把這個影像做後序調整,選擇[影像]~[曲線]靶區線沿著右上到左下點出固定點,接著在128附近(也就是中間開始)沿著橫線點出固定點到左邊結束,可以稍微偏離數個點,但基本上都要在128附近,一定有人很奇怪做這個動作,其實白話一點講就是平復被曲線功能所壓抑或擴張的星點,可以在後續的處理中讓星點看起來更自然...

見到下圖的結果了?左圖為處理過後的星點,右圖為未處理的星點,明顯見到處理後的自然與平順..
. .
好了,回到主影像,然後在[影像]~[套用影像]功能中拉下來源~選擇剛剛調好顏色快調那一張影像,然後在混合功能中選擇減去,最後在畫面錯位中輸入128,這個128剛好是我們剛剛拉曲線那個數值基準...按下確定

按下確定鍵後,結果出來了,這張影像分離了大部分的星點,可以在接下來的影像處理中大調特調,不會去影響到其他的星點顏色與亮度的變化....

喔!太小張看不清楚,來張大圖應該可以看清楚一點,除了比較大的星點,很多星點都抽出來了..

利用photo shop中的影像調整功能調整這張影像,包括曲線,色相等.....讓這張主體影像的立體感與層次顏色變化顯現出來....當然這部份就隨個人喜好完成了...

然後我們要把星點疊回去這星圖影像了,基本上就是剛剛分離的功能反轉,但最後把畫面錯位那個功能的數值改為-,你看星星又回來了....

注意到底色都灰灰的,好像天空不夠黑的感覺,曲線的功能又來了,它可以把底色壓黑,又不會去造成到其他顏色的改變,言右上到左下拉出定位點,在最左下方的點跟點中間曲線調整到自己滿意的底色即可..

接下來繼續調整色相或是飽和度,這都是自己眼見為憑,但記住這些都需要在最後完成前的時候才可以調整,才不會中途就又打掉重練.....

↘有時候我會用到這個功能,相片濾鏡對於最後的顏色調整有非常大的功用...

最後終於完成了,簡單吧!但是一些些的調整都可以造成最終圖像的不同,所以這張圖花了我5個小時多,非常符合近年來流行的[砍掉重練]這一個名詞,可以與下面剛剛疊好圖未處理的影像比較.

這是剛疊好未處理的影像,請與上圖比較..

copy right by 2008 hiroshi chang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大約從2004年終開始,全世界的天文攝影者們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領域,數位天文影像的時代 拍攝天文照片不再只是拍攝B快門的長時間曝光照,不再只是把一捲底片拍攝完畢後,送到像館苦候沖片出來的成果 有人慶幸終於脫離了這數拾小時的等待煎熬時間,有人卻懷念起那些不需要面對螢幕,不需要移動滑鼠與鍵盤就能見到成果的年代當然,更有人是逐漸脫離了天文攝影,無法銜接上這時代驟變的數位時代,但是不可否認的,我們得到了更美麗的天文影像,這些以往只能在大型天文台才有辦法獲取到的影像,如今竟然可以在你的電腦螢幕前自由的雕塑.............

上圖是一張已經處理好的天文影像,可以見到星系細節與層次,甚至塵埃線與旋臂都很明顯與清晰,可是要有這般的成果還需要許多的步驟,下面我會說明基本的處理步驟..

上圖為單張的數位影像,基本上不會感覺到立體或是非常的清晰.甚至感覺是蒙上了一層霧一般..

通常我們在拍一張天文影像跟拍一般的照片有著天壤之別,基本上 我會把要拍的目標用相同的條件拍個10來張,所謂相同條件就是,相同曝光時間. 相同光圈,相同焦距,甚至只取大致溫差的照片來使用,(+-不超過2度),然後在拍攝的前後 各曝光一張dark,就是蓋上鏡筒蓋曝一張相同時間的照片,一張全黑的照片,這張dark照片可說是 天文攝影裡的靈魂,應該說是數位天文攝影裡的靈魂,這些步驟再底片攝影的時代是完全用不到的, 甚至可以說是無法想像的............所以大家在網路上或是雜誌上見到的一張天文影像,或是說 一張天文照片,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數十張天文影像的成果,簡說一張成果照片,但是請注意,這是最近這幾年 數位入侵天文影像而發展出來的,也許過個10年,還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影像處理方式呢!! 好了,在山上呆了數天,照片也拍了,回家等著看成果,還早呢!!! 麻煩的事正要開始,開始選照片吧,?掉了那些突來的雲層干擾照片,再?掉一些追蹤不準而造成的星點拖線 照片,最後再過濾掉車燈經過影響的照片,可用的照片約只剩下一半,現在泡杯好茶或是咖啡,準備挑燈夜戰吧! 我喜歡在夜晚修圖,這樣窗外的光線比較不會影響到我的螢幕,尤其是這種天文的照片,微光中的細節真的是比一般的 照片來的少之又少....... 先把所有的照片解成jpg檔,以加速我在稍後的處理速度,然後一張一張的把dark在photoshop裡減掉,這邊減掉dark的意義在於消除數位像機長時間曝光所帶來的雜訊.

上方左圖為還沒減DARK的影像,右圖為減去DARK的影像,可明顯見到雜訊有明顯的減少. 雖然現在機身上都會適度的處理,但是機身上的處理相對的也會處理掉一些細節,這是天文攝影最不希望見到的,目前這是最佳的替代方案,

實際PS步驟為_影像>套用影像>選擇好背景與來源圖>減去.... 把所有影像都減好DARK後,再來把所有圖層疊好.

實際PS步驟為圖001不動,圖002全選>剪下>貼上圖001>右邊拉下選單>不透明拉為50%,第二張為33%,第3張為 25%,20%,17%,14%,12.5%....依此類推,比例才會完整,依序疊好你會發現細微的細節開始浮現,雜訊越來越少,那是因為每一張照片的雜訊都是獨立而不相同的,疊的越多,覆蓋的也越多,相互抵銷那完美的照片就漸漸呈現出來了,有人曾經問我說,那我拍一張再一直重複的拷貝來疊不就好了,那真是大錯特錯了,一樣的雜訊你疊的越多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門才需要一直的曝光相同條件的相片,然後在電腦上彌補數位像機帶來的不便與方便,這真是很矛盾....

上圖為疊完圖後,整個影像會更飽和,亮麗與立體..
成果出來了,也許你不是很滿意,當然大部分的人都會不滿意,這時我會開始調整這張相片的色階與曲線等等,記得把原稿保留下來,這樣一旦你後悔了,還有轉圜的餘地,當然,這部分只是很基本的天文處理程序,進階板的有時間我會再補上.....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的天文照片拍攝裝備
很多人見到我拍攝的天文照片後,常問我使用何種器材來拍攝,我想也該寫一篇文章來好好介紹我的愛機,雖然跟許許多天文同好裝備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我想也該寫一篇文章來好好介紹我的愛機,趁著上山早一點太陽還沒下山,我大略拍下了各個裝備的獨照與合照,希望這些微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於天文拍攝能有初步的了解,對於各個裝備的獨立運作能力與功能也可稍稍明瞭,下圖拍攝於合歡山鳶峰,後方是積雪的奇萊山。

由左至右依序是主望遠鏡,尋星鏡,導星鏡,這幾乎是拍攝天文的基本裝備,我的主體望遠鏡日本高橋的FS-78螢石鏡,對焦座上的相機是CANON 20D(改),中間是7X50的尋星鏡,右邊是6公分的導星鏡,後端接上美國SBIG ST-4自動導星冷卻型CCD,整體架上重量包括雲臺版是8公斤左右,這台日本 VIXEN GPD2赤道儀的載重是10KG左右,稍微超重當然也沒問題,但精度就會下降。

改過的CANON 20D,為什麼要改呢?主要就是拿掉原廠CCD前方的濾鏡(Removal of IR Cut Filter for Astrophotography),讓天空中所有的光線全部進來,類似改裝過程可參考 300D改裝與測試國內天文同好蔡元生的網站。可程式的快門線是必備的,相機外接電源當然也是需要的,原廠的電池在高山的極低溫度下約只能持續使用1小時左右,當然不敷使用。


這個小小的光學系統是赤道儀的靈魂, 它叫極軸望遠鏡,作用是把赤道儀校正在天球赤道上,北極星是我們在北半球的校準星,南半球沒有類似北極星的極點校正,但是有另外的校正方法,機體上的刻度各有各的作用,白色刻度表示的是月份,黑色刻度環是時間,E~W是時區設定,鏡片前的旋轉裝置是視差調整,使用時需大致對準北極後,把黑色環的時間對準白色環的日期,在極軸望遠鏡的視野中把北極星放入指定的刻度位置便可以把赤道儀設定在極軸上了,極軸望遠鏡內有紅光能讓你同時見到星點與黑色的刻度,非常方便在黑漆漆的夜晚使用(最後這一段好像是廢話)。

極軸望遠鏡的正視圖。

最右方的望遠鏡叫做導星鏡,後面接的是冷卻型CCD,因為CCD有熱雜訊的特性,長曝光後會累積熱雜訊在影像上,但這種冷卻型CCD有機身冷卻的功能,將雜訊降至最低,保持輸出影像畫面的乾淨,然後利用下方的機身運算,適時發送訊號到赤道儀,把星星固定在幾個像素之內,拍出來的照片就能呈現點狀的星點而不會脫線了。

SBIG AUTOGUIDE CCD SYSTEM
這是美國SBIG公司期下的入門款自動導星冷卻CCD系統,雖然已經停產多年,但它卻是一款值得信賴與成熟度非常高的產品,以前我在拍攝天文照片時,需要分分秒秒監視星星的移動量並加以修正,現在我可以80%依賴這台機器,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閒聊喝咖啡了。

VIXEN SKY SENSOR 2000-PC
簡稱SS2000這是一組裝置在赤道儀上的馬達與控制器,透過這組裝置,我可以輕易的在夜空裡尋找我想要的各種星體,甚至包括突然闖入的彗星等等,當然前提是需要輸入一些彗星的數據(這些數據在網路上的相關網站都可下載),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在赤道儀做好極軸校正後,尋到一顆西邊的亮星,導入視野中心確定後完成校正,如要更精密導入只需再尋找距離第1顆基準星稍遠最好在東方的第2顆基準星繼續較正確定,稍後只需再MENU上尋找需要的星體,確定後按GOTO它就能準確的把你要觀賞或是拍攝的目標導入到視野中心了,科技帶來方便,但是我卻開始懷念起之前看著星圖一顆一顆的找星星的樂趣了。

以上大約是我上山拍星星的所有裝備,所有裝備都使用一顆12V50AH的汽車電瓶,狀況好的話約能撐個2天,若再加上NOTE BOOK就大約只能撐一晚,所以現在很多天文同好上山都帶了2個以上的電瓶了。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年前絕對想不到5年後會講到用數位相機拍攝天文5年前的卻是意識到了也許在過幾年就買不到底片了拍底片的人越來越少能拍天文的底片也越來越少 數位相機的解析卻是越來越佳雜訊也是越來越少也許再過幾年後只能在博物館的玻璃窗裡見到底片的樣子了!
底片的時代
你拍什麼目標就需要用什麼樣的底片很不可思議吧! 那時一切都是前人們試驗過的理論跟著做就沒錯柯達的底片色溫偏暖是拍攝散光紅色星雲優選柯尼卡底片卻又是色溫偏冷適合拍攝銀河星團等目標 數位相機卻沒有這些缺點RAW拍攝的原始檔可在電腦前任意的調整適合你的色溫 . 底片的時代 選擇高ISO的底片是減少曝光時間的一條捷徑 數位相機卻可任意調整底片的時代一捲沒拍完的底片拿去沖洗心理是多麼的不捨底片的時代你非得要等到底片沖洗出來之後你才知道拍的如何 ! 底片的時代 , !
除了冰箱裡沒拍完的底片
我想不出理由再用底片拍攝天文了數位相機拍攝天文的時代真的來了所以清乾淨你的單眼底片相機再好好包裝好丟到你乾燥箱的深深底層去吧!


(拍攝40分鐘後的星星呈現線條狀,依著北極星呈現同心圓的狀態)
天文固定攝影 , 又稱星流跡 , 現在還是很多人問我 , 什麼是天文固定攝影 , 其實這就是一般人說的拍星軌 , 又為什麼要稱為星軌呢?因為星星在我門地球上看起來是移動的 , 反過來說是地球是分分秒秒在轉動的 , 那天空裡的星星雖然在我們看起來點狀的 , 但是你只要把鏡頭對著天空任何一方拍攝數分鐘後 , 星星就不會是點狀的 , 而是呈現條狀軌跡顯現在你的相片裡 , 所以稱為星軌或是星流跡 , 曝光的時間越久 , 線條狀就會拖的越長 , 這是固定不變的狀態 , 當然還有許多夜空拍攝需要稍為理解的觀念 , 都會在稍後慢慢解說 .但為何要稱為固定攝影呢 ? 因為這種拍攝設方式其實只是把相機放在三腳架上 , 持續對著夜空中任一點曝光 , 所在點不動 , 但其實天空是移動的 , 不像其他的天文攝影是把照相器材擺在赤道儀上 , 持續追蹤(抵銷地球自轉) , 所以稱為固定攝影 , 這種拍攝方式其實是天文攝影裡最容易又花費最少的。
* 拍攝天文固定攝影的基本裝備
數位單眼當然是主要的配備,一個好又穩重的三腳架也是必備的,還有一條能夠進行長時間曝光的快門線,因為市面上的數位單眼如不搭配快門線只能曝光個30秒鐘,當然也能在B快門模式下用手壓著快門持續曝光,但那一定會使機身震動,影響了成像的品質 .至於鏡頭如何搭配,個人建議不要超過50mm,越廣角越能顯現出狀闊的夜空 , F值的光圈大小基本上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要是有個180度於眼鏡頭,就能夠拍攝全天地夜景了 ........
由於現今的夜空條件幾乎都充滿了光害,所以個人在拍攝天文作品時都是在海拔2700公尺以上高山進行,由於高山上空氣稀薄,透明度較佳,都市與平地的光害也影響較小,相對的能夠讓像機曝光時間拉長,底色不會過曝,星軌也能夠拉長,但是須注意夜間的保暖與嚴防高山症的併發。還有紅光的微弱光源手電筒 , 因為紅光不會讓瞳孔縮小,在你設定好像機各項功能後,還可以馬上在觀景窗中構圖。還有鏡頭擦拭布還有暖暖包等等小裝備 , 雖說不是必備,但是會讓你方便許多的裝備,高山上經常露水奇重,拍完一張照片,鏡頭結露是常有的事,把暖暖包固定在鏡頭上是避免結露的好方法,但是氣溫太低就沒效了 . 說到氣溫太低,電池也是很大的問題,低溫會使得電池效能大大降低,所以必須準備更多的電池,以免拍攝中途後悔莫及 。
* 適合星軌攝影的鏡頭與光圈
鏡頭的選擇其實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以個人來說我喜歡廣角的鏡頭,廣角的鏡頭能夠納入更多的星空,表現出壯闊的星空是好的天文照片首要條件,要讓照片有深入其境的感受,壯闊的星空不能少,所以50mm以上的鏡頭基本上我不列入固定攝影的行列,像個人就非常喜歡用 16~24這個焦段的鏡頭來構圖與拍攝星軌固定攝影,既能顯現壯闊星空又能納入美麗地景。至於光圈的問題也是有一些需要明白與理解的觀念,例如光圈越小星點也越細,光圈越大,星點當然會越粗,個人喜好不同,可隨意調整,但是一般鏡頭的最大光圈的成相在星空片裡的表現都鬆散不佳,所以建議光圈再回調個一格~兩格, 還有太大的光圈容易形成過曝的問題,這點也是需要特別注意,個人建議光圈用在5.6附近 。
* 適合星軌攝影的白平衡與ISO
先有個概念,天上的星光與月光大義來說”幾乎”與日光相同,就是在眼裡的成像而言,我建議的色溫約在4500~4800間,後製時再進行微調即可,但先決條件是需拍攝RAW檔 。至於ISO問題,由於需納入地景,所以個人會把ISO設定在200~400之間,而捨棄高ISO的選項,這對於雜訊與畫面細膩度有非常大的影響。

(拍攝西邊的星軌會形成直線,月光的影響會讓星軌較不明顯)
* 適合星軌攝影的曝光時間
這個標題似乎有些奇怪,曝光時間不是越長星軌越壯觀嗎?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有一些因素也需要考慮,例如現場的外來光源影響,當天的月光影響,還有一般人都會乎略的季節因素 . 星軌的長度可以看出曝光的時間,因為天球赤道是圓的,意謂著如果你曝光了24小時那星軌就連成一個360度的大圈圈了 , 但是我們只能見到地平線以上的星空,所以要先扣除掉一半的星空(就是180度)還有日出日落的時間影響 , 最終極的星軌照片也才11個小時多,冬至那天夜晚最長,只有這天才能夠拍攝到最長的星軌,也就是說,扣除掉這些因素,我們只能拍出半個圈圈不到的星軌,以24小時除以星軌的長度 , 便可以得知照片曝光的時間,廣角鏡頭中要有星軌的感覺至少需10分鐘的曝光,但個人大約都是拍攝30分鐘以上讓照片更有看頭,對於地平線上的光源影響,可以使用搖黑卡(註1)的方式排除。
* 星軌攝影的對焦
這是很需要注意的問題,錯誤的對焦有時甚至在相片中產生雙鬼影,那好好的照片就報銷了,數位單眼拍攝星軌時需要切換到M模式,並且關掉鏡頭上的自動對焦功能,機身上的也需要關掉(NIKON機身上就有此功能)自動對焦功能需關掉 , 注意鏡頭上的 ∞ 標誌,大約在前後位置上即可,可先試拍曝光個一分鐘來看看對交是否準確,準確後需注意不要再碰觸到對焦環 , 由於是鏡頭,夜間溫度的變化並不太會造成影響,所以不需要像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般的需每隔數小時重新對焦,以消除溫度對焦點的影響 。當然你也可以在拍攝數小時或一段時間後再重複上述的方法來重新對焦,以求達到最佳的對焦。另外一個需要提醒的事 , 拍攝星軌攝影時最好拔下所有的鏡頭前端濾鏡 , 包刮保護鏡也是 , 就連一般常用的UV鏡最好也不要 , 因為這些都會阻隔夜間微弱的星光進入 , 還有正對稍亮的星點或是畫面中有亮光源時 , 甚至會在相片畫面中產生奇怪的光影斑點 , 這都會破壞了畫面的美感 , 需在拍攝前注意一下。


* 長時間曝光造成的雜訊問題

(圖中可以很明顯的見到長時間曝光後的雜訊)
數位相機不似傳統單眼底片機 , 因為數位相機的CCD在長時間曝光下會產生熱躁點 , 在曝光完成後會在影像上留下難看的紅紅綠綠雜訊 , 所以很多的數位相機都有NR ON 的功能 , 其實就是要在曝光完成後 ,在機身內部先處理掉雜訊才完成一張照片 , 但是缺點是你曝光了多久 , 相對的在機身上就需處理多久 , 一張30分鐘的照片就需30分鐘的處理時間 , 這對於有些人是難以接受的 , 因為等待的時間與消耗的電力都是在高山野外拍攝時的一大問題 , 所以市面上的相機廠商在附贈的影像處理軟體中都會附上消雜訊的功能 , 效果也可以勉強接受 , 當然市面上還有很多針對雜訊處理的軟體 , 功能大同小異 , 使用習慣即可 , 但在調整時須非常注意不要喪失了影像細節。

(除過雜訊後的圖像,圖中的躁點明顯減少)
另外還有一種天文攝影者常用的dark方式 , 就是你拍了多久時間 , 就另外拍一張同時間但是需要把鏡頭蓋蓋起來拍的影像 , 然後在影像軟體中使用減去功能來抵消雜訊 , 效果不錯 , 而且好處是稍後如有再拍同樣曝光時間的影像時 , 這張DARK影像皆可使用,但是建議所拍攝的DARK適用於同一天晚上的溫度與溼度還有曝光時間。
* 星軌在天空的移動方式

(對著北極星拍攝的星軌照片形成一個同心圓)
大多數的星軌照片都是拍攝北極點 , 曝光之後的結果會產生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同心圓 , 越亮的星點星軌就越粗 , 反之越細 , 在我們地球看星星所有的星體都是由東向西移動的。

(拍攝東邊的星軌可以明顯見到星星的軌跡是直線的)
如果是以北極星為拍攝中心極點 , 那越靠近北極星的星星顯現的軌跡移動量就越少 , 一直到東邊或西邊移動量最大 , 形成直線 , 然後到南邊又開始形成反向的同心圓 , 但是我們沒辦法見到南極點同心圓的一部分 , 因為台灣的緯度問題 , 南極點在我們的地平線下方 , 所以在南方形成的星軌我們只能見到弧度 , 而無法見到同心圓 , 當然你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緯度 , 這些星空都會隨著緯度而改變 , 大約在新加坡以南巴東附近緯度就是零度了 , 基本上是見不到北極星或是赤道南極點的 , 而星軌在這些緯度接近零度的國家天空中是以幾乎水平的方向在移動 , 想想這真是很奇妙的事 , 下次記的出國時可要先記的這點 , 不要在當地找一些目標星而遍尋不著 , 礙著了拍照的雅興或是鬧出一些笑話了。

(這張圖片可見到星跡長時間曝光後在天空各方位的變形情況) 曾經有人問我為何他的廣角鏡拍攝星軌照片時 , 畫面2端都會呈現嚴重的變形 , 我看了照片會心一笑 , 這張照片是拍攝東方的星軌 , 因為夠廣角 , 畫面中也同時拍下了北邊與南邊的星軌 , 因為各呈現出南北向的同心圓與弧度 , 所以他以為這顆鏡頭是一個瑕疵品 , 差點給丟了 , 經過我的解說後 , 豁然開朗 , 疑問一掃而空。現在流行使用廣角甚至超廣角鏡頭拍攝 , 這個現象尤其需要特別注意與了解。
* 關於天文固定攝影的構圖

這這最重要的一部分 , 如果你選擇在月圓的日子拍攝星軌照片的話 , 耐星軌的軌跡會明顯變少 , 或說是變淡 , 因為月亮就是最大的光害 , 但是明亮的月光卻又是照亮地景的最佳光源 , 如何取捨因人而異 , 個人如果要在照片中顯現美麗的星軌最佳辦法當然是選擇沒有月光的夜晚拍攝 , 但是暗黑的地景就只能顯出邊緣的剪影了 , 尤其是遠方的山頭的輪廓。解決辦法 , 記算好月出時間 , 先在月出前拍攝2~30分鐘的星軌照片後 , 待月出後以黑卡在天地線邊際遮住星空 , 持續曝光地景至適當時間後即可 , 你便可獲的一張天空夠黑,星軌明顯,地景又美美的照片了。
可是這是很累人的拍攝方式 , 通常一晚只能拍攝一張 , 因為月亮出來後 , 就沒有再一次的機會拍攝第2張了 , 所以我會利用比較突出的景觀來彌補暗夜裡的星軌照片 , 像是高山公路的車燈(軌)流跡 , 或是明亮村莊部落的燈光夜景 , 人物當然也可以 , 但是補光又是一門大學問了 , 基本上閃光燈太冷色調 , 傳統手電筒或是車燈又太暖 , 這也是需要謹慎拿捏。
>
(利用人物與器材也可凸顯一張星軌照片)
在適當的集會場所也可拍出美美的星軌又有主題的照片 , 一年一度由台中市天文學會舉辦的STAR PARTY(星空饗宴) , 就是最好的拍攝題材 ,當然利用自己在高山的露營場地或是自己的愛車與攝影器材等等都是很好的拍攝題材 , 當然也可利用人物來搭配景觀 , 但是人很少不會移動 , 輕微的移動都會在相片上顯現出來 , 記得在適當的時間利用光源補光 , 拍出美美的星軌地景人物照片。

(利用人物與器材也可凸顯一張星軌照片)


* 結語
(利用北斗七星(春夏)與仙后座5星(秋冬)來尋找北極星是最佳的辦法) 補充一下尋找北極星的方法 , 很多人都誤會北極星事業空中最亮的星星 , 其實北極星並不亮 , 它只有3等 , 但是它是在北極點附近最亮的一顆星 , 不熟悉的人可以利用上圖尋找 , 利用北斗七星與先后座的5顆星來確認北極星是最好的方式 , 記得“春夏北斗,秋冬仙后”這句術語即可輕易找出北極星的相對位置 , 夜是美麗的 , 夜是多變的 , 把天地間的美麗景色拍攝下來是多麼快樂的事 , 其實只要有了基本裝備與交通工具 , 配合適當的時間 , 然後加上一點點的耐力 , 這些都是很容易完成的 , 以前訪問過一個老攝影師 , 我問他如何拍出美麗的照片 , 他說:沒有竅門 , 就是多拍 , 人家拍50捲底片 , 你拍500捲 , 就知道怎麼拍了 , 當時沒什麼感覺 , 只覺他在敷衍我 , 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有深深的禪意 , 所以多拍多試一樣還是我的結語 , 現在有數位相機了 , 拍完馬上知道結果 , 你還在猶豫什麼 , 上山去拍出美美的星空 , 搭配壯麗的山脈 , 累積了心得 , 相信你一定會越拍越漂亮的。
* 註一
黑卡 , 一種黑色不透光不反光的卡 , 材質不拘基本上不要太重稍微有彈性 , 約大於鏡頭2~3倍大小 , 使用時遮於鏡頭前1~2公分 , 小幅度上下快速的搖動 , 避免在畫面中產生明顯的黑痕 , 適用於單張曝光而上下需不同的曝光時間時。
Copy right by Hiroshi chang 2008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開始有了信心攻上山了,第一次上山難免手忙腳亂,來來回回跑了車上10 幾趟,一在確認自己沒有忘了帶東西,誰知道山上還是缺東忘西的,所以後來我的辦法是,到大賣場買個大的塑膠置物盒,有蓋子的那種,把一些小東西都塞在裡面,上山時就不會忘了一些小東西了,來來回回拍個幾趟,著實也拍了些好照片,山上的透明度與晴天率真的是平地無法比擬的。




拍到後來發現除了那些亮天體,實在沒有東西好拍了,因為在尋星鏡裡老實說是看不到很多東西的,於是又買了星圖模擬軟體,還有9 等星圖這類東西,當然在學會看星圖這段日子又花了很多的時問。到山上的第一件事,當然是要架望遠鏡,以我的KENKO NES 來說,極望是蠻好對的,(俗稱三星導入式)而且準確度也在容忍範圍內,又不需要水平儀,真的是很方便,最大的好處是,它提供的是暗視野,就是圖巾的線條都是紅光表現,而背景是全黑,跟目視的夜空是一樣的,還能突顯亮星。將赤道儀對準北方,顯開赤道儀左右微調鈕與仰角固定器,在台灣仰角約為22 ~ 25 度,視所在地方而定,目視星座位置(星座不會顯示在極望內)旋轉極望至與天像配合,(春夏北斗、秋冬仙后),利用左右與仰角微調鈕,將北極星置於Polarls Here 處,如需精密追蹤再置輔助星於Second Star Here 處,我在鳶峰頂多能抓到l 顆輔助星,另一顆被山擋到了,不過追蹤的精度已經夠讓人滿意了,圖巾三條斷線為歲差修正,從內圈開始為1990 一2000 一2010 年,實線代表北半球使用,虛線代表南半球使用。不論在平地或高山上,只要看的北極星,就一定能把赤道儀架在極軸上。近幾年科技突飛猛進,已經很少人再使用人工導星拍照了,在山上能見到的應該就剩我跟林老大了吧!對了我還見過一個人,台北天文台的周先生,當然除了自動導星的價錢昂貴之外,人工導星的執著也是對自己的高度信任吧,就算拍出來失敗了也沒理由怪東怪西。




Vixen GA-4這個東西開發出來實在是對天文拍攝者一個天大的福音,其實它只是一個有刻度線的三倍目鏡,需要再另外配合7mm 一12mm 的目鏡才可使用,一般搭配使用的目鏡宜購買較高品質的日系貨,才不會相片洗出來有遺珠之憾。它的使用方法也蠻簡單,先用一顆低倍目鏡25 mm 左右,找到亮星後,置入視野巾問,換上7mm 一12mm 的高倍目鏡,調整VIXEN GA 一4 上的上下左右刻度微調鈕,然後切換控制盒至高速模式,按赤經赤緯鈕看亮星移動的模式是否完全酊合vixEN GA 一4 上的刻度線,如果沒有,請鬆開VixEN GA 一4 上的固定鈕,旋轉至適合刻度線為止,這樣就可以準備開拍了。



好了,萬事具備,設定好計時器,(才知道曝光時問)按下相機的B 快門吧,記的把控制盒上的速度切回慢速模式,要不一按鈕,導星可就跑出視野了。不管你的望遠鏡是多少焦距,也不要理會vixEN GA 一4 說明書上的容許誤差範圍,既然要拍,就要一直把亮星導在中心點上,當然還是容許跑出去3 一4 秒 。這時候煎熬才要開始,往往都是這時開始,想上廁,小號也罷,反正那種感覺就是絕對會跟著你直到導開始導星後,亮星在視野裡的移動量,就代表你之前架設赤道儀的準確度了,(當然還有機械與電子電路的問題)如果亮星時常保持在圈圈裡,那就要恭喜你已經完全抓住赤道儀的架設方法,此時,可別以為就可偷偷懶,打打瞌睡喔,麻煩的事正要來呢,因為NES 赤道儀的減速比是144 : l , l 表示(現在市售的小型赤道儀大都是這種設計)因此大約在10 分鐘會旋轉一圈,那表示機械結構的週期誤差在大約10 分鐘會出現一次,於是又要手忙腳亂的把亮星導回巾問,當然這個週期誤差的大小嚴重關係著赤道儀的精度,所以人工導星的好處就是可以把你的裝備的精良度摸的一清二楚。


談談我所使用的KENKO NES 赤道儀吧,NES 是這一兩年才在台灣開始販售的機器,雖然它一直是在台灣製造。載重7 . 5kg 對一般小型天文望遠鏡已經足夠,我有一台Celestron 8 吋鏡(俗稱C8 )也是用它來承載,它的雙軸馬達非常省電,據稱可以用上一年不必換電池,如果以l 個禮拜使用一晚來算的話,但在高山上,寒冷的氣候溫度會讓電池的效益大打折扣,所以我大都是半年就換掉,購買時有附一電池盒,使用8 顆l 號電池。機身上的手電動離合器也是標準酊備,非常的方便,控制盒包含南北半球切換開關,ZX 一SX 速度切換感覺是?幔了點,不過2 萬出頭全酊備的價錢,實在是無可挑踢了。仰角微調跟左右微調鈕因為是用頂的方式,感覺生澀不順暢,赤道儀在平衡時的敏感度不夠,都是這台赤道儀的缺點,不過以成本效益的觀點去看的話都是可接受的。組裝也是非常的快速方便,其大型的鋁製三腳架非常穩固,組裝過程不需任何工具,完全雙手可以完成,但是在高山上,往往下半夜要收攤睡覺時,發現雙手早已凍的無法施力,常常要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把赤道儀本體從三腳架台上拆下來。通常我會在導完一張休息後,把握時問把單眼像機裝上鏡頭架在赤道儀上拍拍星野,以NES 來說,70mm 的鏡頭曝光個15 分鍾完全沒有問題,70mm 以上的鏡頭沒用過,所以無法得知。

圖為NIKON FM 一2 16mm / f2 . 8 鏡頭拍攝的夏季銀河,所以就算買NES 來拍拍星野與銀河,也是非常的適合。
有時候我們在雜誌或網路上看到的天文照片,星體看起來都非常的大,實際上自己拍出來的照片,星體卻小的可憐(圖一),原因跟焦距有很大的關係,一般拍攝星系的照片,我會建議使用FUJIFILM 的PROVIA400 正片,因為它偏黃的特性,會讓星系看起來更迷人。對星雲類星體(圖二)則建議使用KONIKA Centuria 400 負片或是KODAK E 200S 正片,它們的紅光看起來很飽滿,所以非常合適於紅色散光星雲E200S 拿來拍攝星野或銀河也相當不錯,拍攝哪種天體選擇何種底片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千萬可別跟我一樣,選錯了底片,拍出來的東西真是慘不忍睹,這是用FUJIFILM 新的第四層乳劑負片,美美的M42 變成慘澹的草綠色。



還怪相館是不是沖洗劑過期了沒換,差點吵了起來,這種感覺真的很沒辦法接受,對焦正確,導星正確,曝光時問正確,結果卻是… 所以天文照片的底片選擇真的是馬虎不得,一點都不能大意,沒有把握的話,還是聽聽前輩們的建議,可別貿然踏出錯誤的第一步,去試一些新上市的新產品,成了各符其實的白老鼠,那晚上睡覺前看著這些照片,可是會火冒三丈,一點沒有高山清涼的感覺的。說到星團的拍攝技巧,可又是跟星系,星雲們是截然不同的了,通常星團的巾心會有很多亮星,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密實的星團,所以你曝光曝的越久,就會造成星團巾心無法解析出來,亮成一團,真的是星團了,所以曝光時問的拿捏就成了拍攝星團的精隨,我大概對於大型的星團,比較亮的星團都只會曝上個20 分鐘,那對於稍暗的星團,就會多加個5 分鐘,大致上拿捏在這一段時問裡面,有時加個1 分鐘,或是減個2 分鐘洗出來的照片感覺完全不同,反正多拍就知道大概是在什麼時問解除B 快門了,還有因為大部分的星團週邊通常也都會有一堆亮星,那在導星的準確度相對的也就要求的很高,不然照片拍出來,大大小小的星星保證拖線會拖的你滿臉豆花。




上圖的奧米加星團NGC 5139 就是我連拍了2 個晚上才成功的成果,第一張因為仰角低,沒有預估赤道儀的行程,拍到一半時,鏡頭準準的對著鳶峰 那一塊,"請勿在此設攤、露營違者依法究辦"的牌子,你能怎麼辦,只好悻悻然的解除B 快門重新再來一張,第2 張等鏡頭過了那張牌子才開拍,誰知道為時已晚,今晚的美麗的飽滿的月亮夫人已經從東方的合歡山山脈上探出頭來,心巾不情願的還是把它給拍完,回家照片洗出來果不出所料,’慘慘的一片白濛濛,通常我會稱這類拍攝失敗的星體為〔 無緣的星星〕 套句林老大的話,星星永遠在,至少在我們有生之年,你還怕拍不到嗎?何必急於一時,想想也對,下次再把它給拍好,果不期然,在下一次的拍攝過程巾,居然非常輕顯的毫無阻礙的就把它給入鏡了,所以有時候拍星星還真的需要天時(天氣和月亮)地利(高山)人和(遊客的車燈)啊!



星團有星團的美,星系有星系的美,星雲當然也有星雲的美,出門上山前記得先把星圖看一看,看看當季的星座,看看想拍的星體,想拍的天體可不是天天待在那個地方的,所以做好計畫才上山,才不會到了山上,望著星空長嘆!


還是那句老話,希望在山上能見到你們,一起遨遊星際之美...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相信很多人在看了網路上一堆的天文照片後,都深深的被它們所吸引,夜空裡真的有這麼多美麗的天體嗎?相信我,是真的,而且看都看不完,每天不同,每月也不同,每季更不同,使用的工具不同,相同的天體也會有不同的觀感。 那既然看都看不完了,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時問去把它給拍下來呢?每個人見解不同,我的感覺是,把它拍下來,每晚睡覺前看個幾眼,, 想想拍照時的甘苦,想想山上那些數都數不完會對你扎眼睛的星星,就算室溫35oC 的氣溫,也不用開冷氣睡覺,嘴角帶著笑意,抱著棉被一覺到天明。



總之把它拍下來,那感覺就好像這個星體已經被你征服一般,就像山友們攀爬百岳的那種感覺,大部分的天文發燒友心中也有個百岳,那就是梅西耶目錄The Messier Catalog 110,共有天空110 個天體,梅西耶於1784 年編匯了110 個天體的梅西耶目錄,其巾包含了39 個星系,37 個疏散星團,29 個球狀星雲,7 個氣體星雲,4 個行星狀星雲,還有一個超新星爆炸殘骸(這個超新星爆炸在我們中國的古書上也有記載),這就是我們在星圖上見到的M 開頭的星體。即便是在2004 年的高科技現代,很多人藉著先進的設備還是無法把這110 個天體看完,因為季節、緯度、與月球影響,所以天文界有個術語(梅西耶馬拉松), 意義與攀登百岳是相同的吧,當然在參觀過梅西耶110 後,接下來的NGC (新總目錄7840 個星體),與IC (補充索引 目錄5386 個星體),那又是另一級的發燒了。


哇!天空這麼多的星體,還不包含那些會一閃一閃的恆星,看都看不完,你說這不吸引人嗎?對天文有興趣的朋友們,不要再窩在頂樓了,收拾好你們的裝備,到高山上吹吹冷氣,雖然有點給他開的太強了,看看銀河,看看流星,當然最好是把美美的星空給拍下來,一起來征服天文界裡的百岳吧。


剛開始接觸天文,其實只是在家中頂樓看看較亮的天體,看看星座,看看太陽系裡的行星,看看月亮,從來沒有見到書中那些所謂的星系啦,星團啦,直到有一天到了鳶峰,才發現書中講的都是真的,原來真的有光害這個東西存在。


山上可是滿天的星星,什麼也分不出來,在平地輕鬆可辨識的星座,怎麼到了山上都亂成一團了,怎麼到處都是肉眼可見的星雲,星團,目不暇給,偶而還見人造衛星滑過眼前,真的喔,就用肉眼,就連人們眼中極其珍貴的火流星,一個晚上也會出現個1 . 2 顆,更遑論一般平常的小流星了。


原來,真的要到高山上,才真能體會天上星星數不盡的感覺。於是從此就跟天文結下不解之緣,幾乎每2 個禮拜就上山一次,也在山上認識了一些天文界裡的重量級人物,從他們那裡吸收到了不少天文知識,當然也就步入了天文攝影的不歸路。所以想上山的朋友,不要怕孤單寂寞,山上可是一堆人,比夜市還熱鬧哪,而且個個和藹可親,上知天文,下知器材,只要有任何問題,都是很樂意幫忙的。


但懇請入夜後上山的朋友,請幫個小忙,就是在進入鳶峰停車場後,請開小燈,才不會打擾到正在拍照的同好們,否則有時導了將近l 小時的照片,可就因為你的愛車遠光燈射進鏡筒裡而功虧一匱。我就遇到過美麗的火流星在底片裡留下痕跡,為了多曝光個5 分鐘,突然來了一輛小much ,直衝入最裡頭的停車場,強力的遠光燈正好就射在鏡頭裡,底片沖出來是慘慘的一片白光,還好只是拍星野,要是人工導了l 小時,在最後的幾分鐘發生,我一定會發瘋,不過心中還是蠻可惜的。


開始決定要拍天文了,於是在網路上搜尋一些相關的文章,也著手改裝一些像導星雲台,導星鏡等等的東西,當然還要有一些必備的東西.




例如GA 一4 導星目鏡那些東西,導星雲台比較好解決,到市面上鋁合金門的店家就可買到合適的鋁板,稍加切割以符合你的赤道儀後,再鑽幾個固定孔,打上螺牙就可完成.

導星鏡的架台也蠻簡單,一般是用6公分導星鏡,所以你必須購買8 公分一9 公分的鏡筒箍,鑽3 個孔,。打上螺牙,再找合適的螺絲來固定即可,就像是尋星鏡般的固定法,麻煩的是那3 個螺絲一定會傷到導星鏡的烤漆,於是我就用遙控飛機的塑膠輪擋,固定在導星鏡上的螺絲上,鎖入固定既準確又不會傷到導星鏡,我想這已經是最便宜的辦法了。拍深空天體的東西都準備好以後,還是不敢一下就衝到山上去,怕一不小心失敗後的那種挫折感會刺痛小小柔弱的心靈,於是在自家頂樓等到天候許可的日子,把所有裝備準備就緒,找到一顆亮星,就試著拍了起來,一方面熟悉控制盒的操作,一方面體會GA 一4 裡頭亮星移動的方式,當然要按下快門,當然也要拿去沖洗,(記得告知老闆一定要全部洗出來,要不他會以為是失敗作品,就跳過了不洗了)才知道自己導的如何,一個晚上導個2 . 3 張,照片沖出來後,從第一次的嚴重脫線,到後來的星點準確,足足花了我2 個多月的時問.





同年11 月份,獵戶座的M42 在天黑後已有仰角,於是拍了數張,一捲底片才拍了2 張就忍不住拿去洗,沖洗店老闆以為我發瘋了,第一次在自己拍的照片上見到仰慕已久M42 ,雖然光害嚴重,雲氣完全沒有浮現,但是隱隱約約見到鳥樣,讓我還是足足高興了好幾天。~~~待續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很多人問我,到底如何踏出天文拍攝的第一步,這表示國內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起夜晚天空的美麗了,其實只要有空在夜問到近郊,一台單眼像機,一個穩固的三腳架,都能拍出美美的星空照片,我們就從固定攝影與器材談起吧!


一基本器材篇:
1 .單眼像機(機械式)
這是最基本的配備,在國內大部分的天文人都擁有一台機械式單眼像機,因為基本上天文片都在戶外拍攝,長時問夜露侵襲與長時問的曝光,很難接受相機在這個時候發生一點點的小問題,尤其是一些電子式的多功能單眼像機,用於天文攝影可是萬萬不能,光是B 快門曝光時的耗電就讓您受不了,更不用談拍了一半快門就跳起的來的無奈了。
NIKON FM 一2 ,雖然已經停產多年,但是其簡潔的外表,高剛性的機體外殼,超穩定的拍攝機能,都受到一致的推崇,尤其是高山上寒冷的氣候與長時問B 快門曝光的需求,確是天文拍照的不二選擇,雖然市面上已經停止販售,但是拜INTERNET 風行之賜,在一般的二手拍賣網站還是常見她的蹤跡,價格多在數千元之譜,非常的物美價廉。
近年來日本望遠鏡大廠也推出了一系列用於天文拍照的單眼相機,例如VixEN 就推出了vx 一1 ,之後又推出了vx 一2 ,輕量的機身,超亮的對焦屏,確是很適合拍照使用,但是其價格卻是有點昂貴,也許是沒有業者引進,都需要少量進口所致吧!不過筆者最近發現了國內某代理商引進的一款單眼像機與上述的VX 一2 有點神似,經過比對後確定是同一問相機製造廠所代工的,除了商標與對焦屏外其他根本是一模一樣,價位也很讓人容易接受,不過建議使用於望遠鏡直焦或擴大攝影,一般的星野攝影,他所附的鏡頭拍攝星空效果只是一般,如果能夠只買機身是上上策。
2 .三腳架
由於天文攝影是長時問曝光,三腳架的穩定度就非常的重要,一般相機行賣的數百元的絕對不能勝任,建議買較有口碑的,至少也要數千元上下,雖然有點貴,但是好好使用它可是能陪你好長一段時問的。
通常夜晚戶外拍攝時常有許多未知的突發狀況,相信沒有人喜歡三腳架突然軟腳或是來了一陣狂風而不支倒地,讓辛苦曝光的照片失敗不說,心愛的相機受傷那心巾可是會百感交集的。
3 .快門線
別以為快門線只是按快門的作用,他其實也有點學問,建議購買較長的快門線,因為長的快門線多少能抵銷一點震動傳到相機機身,一般市面上數百元的所謂國產貨即可。
牽扯到鏡頭頭就痛了,因為要開始花錢了,夜空巾的星光都非常的微小,所以經過鏡頭顯像出來之後,一個星點的好壞就會非常的明顯,所以建議多花一點錢買較佳的鏡頭,並不建議可變焦的,最好就是鏡片材質好一點的例如ED ,或是APO 的,當然前提是要大光圈的,最好有F / 2 . 8 以上的(數字越小光圈越大),最基本你要有一顆50mm 的固定鏡頭,當然能夠有廣角一點的鏡頭就更棒了,例如35 mm 或是24mm 的鏡頭。
5 、軟片
拍攝天文對於軟片可是一項不得不暸解的必修課程,我們很幸運,一些天文前輩們早就把市面上可用的軟片試過一輪,一般拍攝固定攝影就是所謂的星流述最好同品牌類型不同感光度ISO 各攜帶一捲,天候狀況良好,天空背景夠黑,就用感光度ISO 高的,最好ISO400 以上,那樣可以縮短曝光時問,又不會有多餘的雜光進入,如果天空狀況還好,還有光害影響,就用感光度ISO 低的,增加曝
光時問,也能控制不要的天空雜光,而且粒子也較細,近年來市面上的ISO400 軟片只要是多了一層感色層的,基本上都不適合天文攝影,因為它會把夜空巾微弱的星光某些光瀘掉,就是不感光的意思,那會讓你的天文照片變成怪怪的綠色,基本上初學者我推薦KONIKA CENTURIA 400 負片,又便宜又好用,拍一陣子後就可以使用KODAK E200S
正片,保證會有不一樣的效果與心得。
二、實戰篇
所謂固定攝影,就是把裝備固定起來拍照,跟所謂的deep sky 深空攝影是不同的,比較容易成功,也簡單的多。雖然說簡單,前置作業也不可少,出發拍照前一定要先確認天候狀況,看看衛星雲圖與天氣預報,否則一趟行程不近才不會掃興而歸,當然攜帶的東西也要一一確認。
眾星拱極(拍南北方)一般最常見到的固定攝影,通常都搭配地景讓照片更有看頭,台灣的緯度是在21 一25 度,所以北極星就在地平線上方搭地景還蠻容易的,在觀景窗把北極星放入視野中心,(北極星也很好認,因為它的周圍也沒其他亮星)指北針能夠輕顯的讓你找到北極星,但是忘了帶也沒關係,人正對太陽落下的方向右手邊很容易就能找到北方,上方的照片曝了5 分鐘,可以發現星軌並不是脫的太長,星星的數量也不是很多,上方的照片曝了15 分鐘,星軌明顯的拉長了,星星的數量也多了,往北邊拍因為地球自轉的關係,所有星星都是由東向西(由右至左)繞著北極星旋轉, 如果曝光曝的越久,星跡也會越長,如果能夠曝24 小時就會形成一個圓圈了,還有曝光曝的越久,底片感光的光也多了,照片上能夠見到的星星也就會越多了,那照理說拍南邊也會形成圓了,理論上是如,所以拍南邊的星,在照片中星跡會成為一條條的弧形,不會像拍北極星一般的圓弧形。



東西向攝影
有人問我地球是圓的,那為什麼拍東邊或是拍西邊的星星在照片上顯現出來都是直線條的呢?
那是因為朝正東邊或是正西邊拍攝照片的話,基本上是跟天球赤道這一條線是平行的,越往南或往北就會漸漸拖出弧形線條出來,越靠近北或南線條的弧度當然就會越大,就是再拍攝取景時一定要了解的地方,那你在拍攝固定攝影天文照片時,一定能得心應手,手到擒來的想拍出時麼照片就能拍出什麼照片。
光圈與對焦
拍攝的基本概念與取景要領都講完了,現在來談談最重要的對焦與光圈吧!
有些初入門的朋友會問我說怎麼沒談到曝光呢?因為我們拍攝星空一定要使用B 快門長時問曝光,所以快門也就是固定在B 快門的地方,沒有其他的選擇,那對焦呢?雖然有人說對焦就是轉到無限遠的地方,那可不一定,因為每一顆鏡頭的特性問題,與溫度變化的因素,為了’滇重起見,每拍攝一張之後,記得一定要找顆亮星重新對焦,要不照片洗出來,每條星跡都肥肥胖胖的,可就悔不當初了。至於光圈部分,如果天氣與地點狀況都很好,就是天空透明度很好,又沒有明顯的光害,所謂明顯的光害就是台灣目前車子能到的地方多少都會有都市燈光的影響,甚至是在海拔將近3000 公尺高的合歡山上,都能明顯見到台北、花蓮、高雄的光害,中部的幾個大城市更是不要說了,所以沒有明顯的光害就很偷笑了,離題了,如果有上述那種條件,記得把光圈調至5 . 6 一8 ,然後延長曝光時問,至少在20 ? 30 分鐘以上,保證相片品質綿綿密密,背景天空也不會有不要的雜光,尤其是討厭的車燈,近來流行用黑紙板在車燈照射到時檔光,車開過後再拿開也是一個好辦法,但是絕對要小心別碰到機身或鏡頭了。如果拍攝條件不是很好,那就要開大一點光圈<FS . 6 ,絕對不要全開,全開的效果絕對不是你能接受的,記住一個重要的事,光圈開越大星跡就越粗,整個圖像就會呆呆的,光圈開太小,一些暗星又都拍不出來,如何拿捏只有多行動了。寫到這裡,相信對於固定是星空攝影已經有了概念吧,當然最主要還是多拍、常拍、相信你一定馬上會有很多心得,拍出的照片也更能夠隨心所欲營造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後記一補光篇
有時候有的人會想要在照片裡留下自己的倩影,或是把地上景物的細節表現的更詳細,那就需要靠補光的技巧了,因為不足的燈光常會造成需補光的本體目標恍惚飄逸,又如果補的燈光太強卻會讓本體目標太過搶眼而搶去了背後星跡主題的光芒,所以這也
是一們很大的學問,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確定真的想要補光,盡量使用暖色系的燈光源,力如車燈、燈泡手電筒等,但是現在流行的LED 燈就較不推薦了因為稍一不慎整個畫面就一片慘白,還有有些人喜歡用閃光燈的方式來補光,都不推薦,因為那會讓整個畫面看起來冷冷的,浪漫漂亮的星空就沒了那份滋味。利用月光與晨曦補光也是一種方式,但那大多只能在結束時拍攝一張,而且多用於補地景時的方式,例如雲海、山脈等等,但要注意最好控制在月光或晨曦剛形成時就要把快門結束掉,才不會曝過度了,總之還是那句話,多拍、常拍、相信你一定馬上會有很多心得,拍出好的照片讓大家分亨吧!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天文攝影)----------------
常常有不是天文同好的朋友問我 , 嗨 ! hiroshi 你是不是瘋了 !好好的溫暖的家不呆跑到山上挨


餓受凍 , 烏漆抹黑的又孤苦伶仃的呆在山上 , 就只為拍攝那麼一點點微弱的星光 , 說真的我想到


的只是--天地之大 , 浩瀚無垠的宇宙 , 地球上渺小的人類ㄚ ,再怎麼的偉大 , 也只是漂浮在宇宙中


的一粒塵埃 , 至少我還能捕捉到那也許在幾百萬年前就已消失的微弱光影 , 內心不知多麼的有成


就感 , 相信每個與我一般的"天文瘋子"都會如此感受吧 !

人不輕狂往少年 , 偷個閒 ! 脫離塵囂俗事吧 , 看看星空 . 看看另一個銀河系 , 看看剛
誕生的星星 , 看看即將老死的星星 , 看看星星爆炸後的遺跡 , 真的 ! 每回上山 , 都是
一次盼望 , 每回下山 , 也又是另一次期待 .

很多對天文有興趣的網友常寫信問我有關天文拍攝的問題 , 我想就以最淺顯的字句
加上自己的親身體驗 , 沒有所謂的數據 , 沒有毫無頭緒的天文常數 , 就只是個人觀
感與經驗寫出這些基礎入門天文攝影的東西 , 希望對這些有興趣的朋友能有幫助 ,
也希望下次能在山上見到你們喔 !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管他零下幾度,就是要上山去拍星星,為什麼拍天文照要去那麼高的山上呢?
又冷又餓,往下看吧!看看合歡山上的星空.

此圖為麒麟座的玫瑰星雲,全宇宙唯一的一朵,送給老婆.女友的最佳禮物.

hiroshi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